每日资讯:用套期会计能为套期业务弯道超车吗?警惕翻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阶段,产业企业、贸易公司、期货等金融机构对套期会计的学习热度不断升温。不少期现货企业要求财务人员主动学习套期会计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以满足套期业务账目处理的需求或审计需要。那么,企业掌握套期会计方法对开展套期业务有什么作用?套期会计与套期业务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实体企业适用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工具开展风险管理的“初心”是为了规避生产经营中,经营资产因特定风险可能发生的经营资产现金流损失,达到保全企业经营资产现金流的正向溢出的管理目标。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也从法律的高度上明确了套期保值是对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化而进行的一项风险管理的活动。
企业适用金融衍生工具对经营资产或负债进行风险管理所发生的现金流损益,用财务语言来表达的,就是套期会计。但前提是,企业要对套期业务进行财务分类。在套期会计中,套期主要分为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公允价值套期的目的在于锁定现有或者未来持有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现金流量套期的目的在于锁定极可能发生的未来交易收入或支付的现金流量损益。
一切生产经营物流的背后全部是该物流的现金流,会计活动就是计量、确认并记录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化的财务职能。生产经营现金流依存于生产经营物流的发生而发生,会计活动依存于生产经营现金流的发生而发生。这种关系不是相关性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这种因果关系既不能、也无法颠倒过来,套期会计处理,也不能颠倒这个关系。用套期会计分类指导套期业务,就属于颠倒因果关系的“乱炖”。
企业套期会计处理的会计分类,与套期业务的分类既非同属又非等价。套期会计对套期业务所做的二次再分类,是会计处理的需要。不做套期业务的二次再分类,套期业务的众多类型就无法进行会计处理。所以,因会计计量和会计确认必须的套期会计分类,绝非套期业务本身的分类。套期业务的分类依据的是企业经营资产价值链的敞口,或者说现货资产的敞口并敞口所涉风险来划分的。
套期业务按照经营资产价值链划分,可以分为进项端资产敞口的套期、销项端敞口的套期和存货端敞口的套期。按照敞口所涉资产和负债的风险,可以分为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具体的保值交易策略对应的是不同敞口和敞口所涉的不同风险。比如,进销项资产的定价敞口所涉价格风险,可以用点价、均价策略,也可以根据合同的衍生作价条款选用远期、期权策略,还可以选择预期交易或收益互换、风险互换等策略来进行定价。这些策略应用,都是建立在经营资产价值链敞口管理和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的保值交易,这些套期保值交易的损益,需要适用套期会计处理的,则按照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进行会计记账的二次再分类。套期业务并不以套期会计的分类方法对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即不能也无法指鹿为马。
大家所关注的套期有效性,不会因为企业套期保值业务采用的是会计处理分类方法,就可以提高套期保值有效性的。所谓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其实就是对经营资产价值链既有敞口所涉的风险套期效果所做的可公度评价。这种公度需要通过统一的套期会计方法才能计量套期的损益、才能确认套期的有效性,财报使用者才能正确的比较和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
企业大多数的财务人员,全都是财务会计专业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又在财务会计领域实践多年。其对套期会计感到的困难都不是财务会计专业方面的困难,而是对套期保值业务生疏和对业务运行理解的困难。国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要做好套期会计工作,财务人员首先应该加强金融衍生品基础知识的理解,这方面没有捷径、无法弯道超车。需要财务人员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构建套期保值的认知,才能掌握适用衍生金融工具处理企业的非金融资产的基本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将企业套期业务与套期会计进行有效的衔接。
标签: